精品出版

精品出版项目,是在民族音乐服务平台收集、整理优秀音乐资源的基础上,组织创作出版一批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出版物。项目侧重出版学术价值和传承价值较高的中华民族音乐乐谱和理论研究成果;侧重出版传承价值和艺术价值较高,在思想性、科学性、创新性、技术性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准的录音录像成果。

截止2024年,共计遴选、资助100家出版单位的226个项目,包括图书128种、音像制品80种、书配盘7种、电子出版物3种、网络出版物8种。

(服务平台试读版,仅提供试看试读。)

  • 本书系统记录1949年以来民族乐器发展形制性能、模塑“中国声音”的标准化历程,完成对这一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关键事件的整体性研究。同时,从改革案例的器物构造本身,扩展到编制分类、标准建构、作品编创、技法丰富、社会传播、审美通识的发展逻辑,认识中国民族乐器的现实生态,梳理“发展”何为、“乐器”何从的世纪问题。书后提供音频二维码,公开“1959年改革乐器演奏会”独家音像档案(27首,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提供),呈现了“乐改”早期十数种改革乐器演奏的珍贵音像资料。

    图书
  • 《“韶”与礼乐文明》这本书是2018年受中共韶关市委宣传部委托,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文化高等研究院承担大型人文交响曲《新韶九章》创作项目后,开启的第二个阶段,即“韶乐”研究与“新韶乐”的阐释工作的重要成果。 《“韶”与礼乐文明》收录的文章深刻分析了中国古代礼乐制度和韶乐,并探讨了音乐与社会建构之间的紧密关系。诸位学者通过独特的视角提供了丰富的理解中国音乐思想的依据,并详细阐述了中国古代礼乐制度的历史和演变。学者们深入分析、揭示统治阶级对社会行为和精神的控制,以及音乐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这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组织和价值观至关重要。内容包含“韶乐”的当代诠释、“韶乐”考源与辨析、“韶乐”儒家音乐思想与中国礼乐文明、礼乐复原与中国音乐创作中的历史参照、“韶乐”文化的遗存与传说共5个主题。

    图书
  • 《安徽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为音像出版物,以U盘为载体,收录17个口述采访视频、100首安徽民歌,系统性采集安徽地区鲜活的民歌资源,寻访徽州、巢湖、桐城、当涂、五河、凤阳等7个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及安徽民歌研究专家、非遗保护专家、学者。项目歌曲时长231分钟,大小3502.08 MB;口述采访视频时长696分钟,大小90112MB,收录安徽地区代表性民歌曲目,发掘、收集、整理了一批民歌资源,歌曲数量、曲调、内容丰富,口述采访视频全面、真实,是一项系统、全面的数字化记录工程。 项目成果分专家口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口述史和安徽民歌集萃三个部分: 专家口述以视频方式记录从事安徽民歌研究的学者、大学教授、非遗专家讲述安徽民歌特色、发展脉络、传承与保护,以及非遗名录建立和传承人评定对民歌的保护重要作用。项目采访了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研究部主任胡迟、音乐研究员李立,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田雅丽和副教授张雪丽,金寨县文化馆、五河县文化馆馆长等相关从业人员,尝试从不同视角阐述对安徽民歌研究、保护现状。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口述史以视频方式采录7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对民歌的理解、学习过程、作为非遗传承人的所具备的条件以及对保护和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项目深入实地,采访徽州民歌国家级传承人操明花及徒弟、当涂民歌国家级传承人陈月兰和陶小妹、五河民歌国家级传承人薛胜友、大别山民歌国家级传承人余述凡和王凤琴等多位传承人,全面了解当前各地民歌传承人现状及民歌特点。 安徽民歌集萃邀请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演唱,以音频形式收录巢湖民歌、当涂民歌、大别山民歌、徽州民歌、五河民歌、凤阳民歌、桐城歌等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录五河民歌《摘石榴》、巢湖民歌《春风又到巢湖边》、当涂民歌《打麦号子》、徽州民歌《磨米磨麦》、大别山民歌《郎在高山唱山歌》、凤阳民歌《凤阳歌》、桐城歌《采茶歌》等曲目100首,歌曲保留安徽民歌在田地、山岭、水路等场景中自由发挥的原生态特点,通过原生态唱法凸显安徽民歌的音乐特点、演唱特色。

    音像
  • 《草原天籁——蒙古勒津民间传统音乐专辑》通过收集、整理散存于蒙古勒津地区的30首经典代表性曲目,集中呈现了蒙古族民间传统音乐发展的成果,有利于推进民族音乐资源数字化建设和数据库建设,从艺术的角度彰显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文化品格和价值追求,赋予民族音乐以全新的当代价值、世界意义,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音像
  • “当代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系列·乔建中文集”(8卷10册):乔建中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学研究,为中国音乐体系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本丛书是乔建中先生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在中国传统音乐学术领域的学术成果完整集结,以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的研究为主旨,基于作者在田野考察、教学研究等方面多种专题性研究成果,从音乐本体、发展历史、乐器研究、随笔评论等维度对中国当代传统音乐进行全方位深入探讨。丛书包括10部著作,并附田野考察采风的珍贵视频,记录了全国不同地区传统音乐的风格特点、流变和传承。

    图书
  • 本套丛书为三册,分册收入民歌、宝卷、曲子戏等相关内容,由作者历经近30年采集整理而成,不少都是稀见孤本、珍本。民歌包括《送大哥》《对花》《绣荷包》等多首;宝卷分唱词(如《白马宝卷》《双喜宝卷》等)和曲牌(如〔耍孩儿)、〔哭五更〕、(莲花落)等)两部分;曲子戏分剧本(如《大宝媒》)《断桥》等)、唱腔(如《碧云调》《四株梅》等)、曲牌(如(田柳青)、(大红袍)等)三部分。每册皆有相关的文字对其历史渊源、传承发展进行介绍。 本套书系统梳理在生活和劳动中孕育发展的音乐形态,保护濒临失传的珍贵资源,加强民族音乐数字化典藏,寻访民族音乐传人,采录鲜活的民族音乐资料,留存了独有的民族音乐音视频资源。

    图书
  • 《非遗传承盲人说唱精品集萃 • 行吟太行》节目,是中国盲文出版社开展“向天而歌——盲人说唱非遗抢救项目”的同时,经过策划、组织、实施,拓展而来。节目立足展现民间音乐特色、突出非遗传承内容、展示盲人说唱精华。选取了山西盲艺人演唱的14首曲目,包含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总时长3.2小时,形成14个成片。 节目由山西盲艺人概述、非遗曲种或曲目内容简述、演唱曲目三部分构成,其中涵盖了盲宣队、盲艺人的介绍。节目讲述了山西盲艺人的整体情况,演唱曲目的艺术特点、音乐特色,以及非遗传承等内容。所记录的曲种和曲目,不仅是盲人说唱非遗传承的精华,也是游走三晋大地的一部重要的音乐资料。 民歌、曲艺、戏曲等艺术样式构成了“大太行”盲人说唱的主要样态,他们的存在筑牢了中国民间音乐的基础。随着传承人年龄的增长,有些盲人说唱项目也难免遇到了传承的困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指引下,多数盲人说唱项目得到了有序的保护和传承,他们有效地和文旅融合,和地方文化空间相结合,他们成为非遗保护的传承者,成为时代文化的传播者,成为文旅融合的推动者,成为太行文化的弘扬者。

    音像
  • 中国古代音乐的复原演奏是当今世界音乐界较为热门的研究问题,而古谱是古乐复原的重要依据。现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的《敦煌乐谱》(P.3808)又称《敦煌琵琶谱》,共收录25首琵琶曲。近代以来,三位权威音乐学家——叶栋、席臻贯、陈应时对乐谱进行了不同的解译。弹拨乐演奏家、上海大学副教授张晓东以复原的唐代四弦曲项琵琶演奏上述三个不同版本,是目前所见对《敦煌琵琶谱》最完整、全面的演绎。

    图书/音像
  • 《古乐寻声:中国古典音乐鉴赏》是一部以中国古代音乐断代史为脉络的普及性音响制品,分为远古-汉魏六朝、唐、宋、元、明、清六部分,上下两辑,全览中国音乐历史发展面貌。本专辑为第一辑,即远古-汉魏六朝、唐、宋部分,共收录约80首中国音乐作品,曾侯乙编钟、《敦煌曲谱》《胡笳十八拍》等珍贵历史文物、典籍古谱等音响首次集结呈现。聆听跨越时空的文明回响,感知音乐里的古代中国。

    音像
  • 龟兹乐舞在中国汉代至隋唐时期登上了西域乐舞乃至中华乐舞的巅峰,其不仅是古代龟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瑰宝。本项目对现存资料中“龟兹乐舞”相关的文献记载、考古发现、壁画资料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以时间线索为经,传布的空间变化为纬,综合运用音乐学、舞蹈学、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手段,细致入微地分析研究了龟兹乐舞的产生、传播衍化、兴盛、余韵及影响,使乐舞研究进入新境界。

    图书
  • 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开凿不仅促使中国与外来音乐文化广泛交流,也加速了中国音乐的历史进程。在丝绸之路上的音乐交流历史中,汉唐时期的音乐文化交流盛况空前,形成了璀璨的音乐文化。在此期间,胡乐的传入,以及和中原文化的交流是促成音乐文化繁盛的重要因素之一。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乐器和乐舞进入中原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与中原音乐展开不同程度的交流与融合。 本项目聚焦于汉唐时期胡、俗乐在丝绸之路上的历史变迁现象,对来自印度,西亚、中亚各国以及西域地区的乐器、乐舞、音乐体裁与音乐机构中所涉及的乐器、乐舞组合,以及石窟壁画中的乐队与乐舞组合展开历史性考察,厘清胡乐文化的基本形态、源流与脉络,从相关音乐现象中审视胡、俗乐的关系,继而探寻丝绸之路上胡、俗乐的交流与融合。最后对汉唐时期胡、俗乐融合这一历史现象做出思考,从文化接受理论视角探讨胡、俗乐从对峙走向融合的过程及其在不同阶段所展现的文化格局。

    图书
  • 《何占豪民族管弦乐作品集(全四卷)》体量庞大,全套四卷共567印张,4536面,包含独立装订的27本作品总谱、按不同作品的不同声部设置细分装订的作品分谱130册、与书配套的无损光盘6张,以及还将持续更新的数字资源。作品集中的作品,虽题材各异,但内容十分集中与鲜明。何先生的多年好友、本书的序作者朱烁渊先生将这些作品归为三类,一是赞颂古今英雄,二是致敬优秀传统,三是咏叹娇美江山。多年来,何占豪先生始终秉承“音乐,本质是美,核心是情。”的创作理念,致力于在每一首作品中做到情真意切、雅俗共赏。 《何占豪民族管弦乐作品集》的出版不仅是对何占豪先生艺术生涯的致敬和肯定,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传承。它的影响深远而广泛,不仅为音乐界和文化界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图书/音像
  • “江西红色音乐文化系列丛书”共6册,分别为《江西红色音乐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江西红色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江西红色声乐作品创作与研究》《江西红色合唱作品创作与研究》《江西红色钢琴作品创作与研究》《江西红色室内乐作品创作与研究》。该套丛书内容以江西红色音乐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之为核心,结合其当下发展,分别从江西红色音乐文化理论与实践、江西红色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深入挖掘和吸收江西红色音乐素材,以声乐、合唱、室内乐、钢琴等体裁形式进行传承、创新,弘扬江西红色音乐文化。 江西红色音乐文化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息息相通。“江西红色音乐文化系列丛书”的出版旨在更好地践行江西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通过对原创红色题材音乐作品的创作与研究,以及对江西红色音乐文化与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使江西红色音乐得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江西文化艺术传承红色基因的典型案例。

    图书
  • 昆曲,其声腔本源于南戏四大声腔中的昆山腔,明代中后叶,经魏良辅、梁伯龙等人的改造,逐渐成为流行全国的主流剧种。魏良辅,梁伯龙,一直被视为昆曲诞生与改革的代表人物,实则这一过程,还是经过了一个历史时期、一个艺术家群体的共同努力。在杂剧、南戏数百年至近千年的积淀之上,昆曲在戏剧文本、舞台表演、艺术理念、戏班建制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就,是中国戏剧真正成熟、并迈向艺术顶峰的标志。昆曲所秉承的写意戏剧观,是与文学、书法、绘画等中国古 典艺术一脉相承的,并对后世的京剧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 基于民国昆曲传承发展的史实与特点,本专辑以民国昆曲老唱片录音为 主体,分为“俞家正韵”“传字继绝”“北曲千叠”“京昆一脉”“寻声高 古”“赏心乐事”六卷。力求全面体现昆曲艺术的继承与演变过程。昆曲素以法度严谨著称于世,每一工尺、每一动作都有准纲准谱,但这并不 意味着艺术家没有自己的风格,也不是说艺术家一生的艺术表现是一成 不变的。因而每卷除了民国昆曲唱片录音之外,还补充了一些同一艺术家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重要唱片、静场、实况录音,作为 对比、补充与勘校。其中如周传瑛、王传淞,虽在民国未曾灌制唱片, 然《十五贯》一剧意义重大,故此录音收入“传字继绝”一卷之中,侯玉山、欧阳予倩等人亦循此例。早期昆曲唱片时间断代,参考朱复、柴俊为、张洪涛等学者的研究成果,谨致谢忱。

    音像
  •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民乐四川——羌族口弦非遗纪录片》项目深入羌族集中聚居区——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寻访拍摄王泽兰、周顺兰等为代表的口弦音乐非遗传承人,以视频的形式采录第一手民族音乐资料,多角度反映羌族口弦的艺术特色与文化价值,展现羌民族的精神文化特质与价值追求,力求为传承发扬口弦这一羌民族独特的文化成果贡献力量,推进民族音乐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音像
  • 项目以行当、流派为脉络,集中展示二十世纪代表性京剧表演艺术家们的流派唱腔特色与卓越艺术成就,是一部值得珍藏的有声京剧艺术发展史。项目采用最新音频修复技术,对京剧老唱片模版进行技术修复,通过26张CD的篇幅,辑录在中国京剧艺术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的156位京剧名家演唱的274段代表性唱段,涵盖各流派唱腔创始人及代表性传人的经典唱段,时间跨度从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原汁原味再现名家名派唱腔特色和神韵风采。同时出版的还有一册10万余字的京剧普及读本,收录全部唱段唱词,介绍京剧渊源及唱念做打舞的基本知识,并以数百幅照片展现多姿多彩的行头、脸谱及舞台艺术。

    音像
  • 《南音曲牌解析——工㐅谱作曲实例详解》以卓圣翔先生领衔的创作团队历经数年的努力,将传统南音作曲概论、南音曲牌解析、南音撩拍、音韵与曲词的搭配等多方面的南音作曲技巧倾囊相授。作品深入剖析南音的曲牌特色,依据曲词风格选取恰当的独立曲牌或联缀曲牌进行创作,以实例加以示范,深入浅出地讲解南音作曲技巧,是南音作曲及具备相当南音从业经验者入窥南音工㐅谱作曲门径的艺术精华,促使素有“中国音乐史上活化石”之称的世界级“双非遗”南音技艺得以传承弘扬,焕发新生。

    音像
  • 《京剧梅派经典伴奏集》以U盘为载体,收录了《贵妃醉酒》《宇宙锋》《霸王别姬》《凤还巢》《生死恨》《穆桂英挂帅》这六出梅派经典剧目的全部唱段,包括各种短幅的【散板】【摇板】,全方位展现了梅派演唱艺术的音乐特色,具有准确性和权威性。专业演员与业余爱好者,可以此伴奏为教材与辅助,进行清唱、吊嗓,对掌握梅派演唱技巧、领悟梅派艺术法则会有很大的帮助。

    音像
  • 本书是昆曲学专家马骕撰著的著者从中国歌曲种类与其承袭关系入手,研究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再印证于文献典籍,首先明确昆曲是一种“定律定腔”性质的歌曲,然后分析其特殊的音乐结构、特有的作曲法和独具的音乐功能。作者的研究有丰富的实践基础,建立在对文献的梳理之上,是文学文献学和民族音乐学的跨学科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