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出版

精品出版项目,是在民族音乐服务平台收集、整理优秀音乐资源的基础上,组织创作出版一批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出版物。项目侧重出版学术价值和传承价值较高的中华民族音乐乐谱和理论研究成果;侧重出版传承价值和艺术价值较高,在思想性、科学性、创新性、技术性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准的录音录像成果。

精品出版项目成果以图书、音像出版物形式呈现。截山2022年底,项目共计补助出版176种出版物出版发行。其中包括图书103种,音像66种,电子网络7种。

(服务平台试读版,仅提供试看试读。)

  • 《北曲小令谱·南曲小令谱》是国家“十三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之一“罗锦堂曲学研究”丛书中的一本,是享誉世界的曲学研究权威专家罗锦堂的代表作之一。本书根据罗锦堂先生多年来在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散曲时的讲义作成,是罗锦堂历时十年搜集、整理资料写成的心血之作,计收南北珍稀曲谱七十五个曲调,附录通常所习见的三支带过曲。全书集中展示中国古代优秀文学、音乐作品,解说详明,洪纤悉备,力求简明易懂,让南北曲谱的研究、爱好者感受民族音乐传承魅力,还可以此为新作南北曲的重要参考资料,对抢救性地挖掘、整理、保护、传承重要民族文化、音乐遗产,完整中国文化与音乐史链条有重要作用。

    图书
  • 天韵社是设于江苏无锡的古老清唱昆曲社,创立于明天启(1621—1627)年间,是明代以来昆曲艺术传承的重要社团。《天韵社曲谱》就是天韵社历代传承所用之谱,今存最早版本,由天韵社最后一位主持者吴畹卿(1847—1926)手抄校订。该曲谱保存了一些较早的昆曲唱法,部分唱段为其他昆曲谱所未见,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学术价值。为使广大读者更为真切感受传统昆曲艺术魅力,本书以音频二维码与乐谱对照形式编辑出版,使读者能够亲耳聆听天韵社昆曲的独特唱法。本书期望从一个侧面展现以杨荫浏等为代表的音乐研究所前贤的学术传统、成就风采和人格魅力,不断推进音乐学术事业深化发展。

    图书
  • 古琴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为文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古琴名谱集珍》是一套中国古琴曲谱与古琴理论的线装古籍丛书,萃取中国历代古琴谱集与琴学理论专著最有价值者,是传统古琴艺术所取得的最高成就与最优品质的整体呈现,也是世界艺术之林中夺目的中国元素集中亮相。本丛书对于琴谱的甄选,一是体现古琴各流派的风格代表之谱集,二是体现古琴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整体成果类谱集,三是在琴学思想具特殊价值或存稀见曲谱之谱集,四是编校水准与印装品质最优之谱集,包括《指法字母汇参确解》《五知斋琴谱》《枯木禅琴谱》《与古斋琴谱》《大还阁琴谱》。

    图书
  • 传承千年的鄂温克民族音乐,以其独特纯朴、真切热烈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成为鄂温克民族精神的象征。《鄂温克歌曲全集》收录了671首鄂温克歌曲,歌词通俗简约,富有感情或哲理;旋律优美,别有韵味;内容反映了鄂温克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丰富与多彩,展现了鄂温克民族音乐的独特性,带给人们以音乐上的美好享受。本书以数量巨大的鄂温克族民歌为基础,又收录了鄂温克族优秀的词曲作家和热爱鄂温克民族文化的其他民族优秀的词曲作家合作或独立完成的有关鄂温克森林草原文化题材的歌曲作品,经专业分工协作,从专业角度进行综合汇编,最终呈现给广大读者一个完整且丰富的鄂温克民族音乐信息库。

    图书
  • 徽剧,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大型古老剧种,京剧的发源剧种之一,它不仅为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对汉、湘、桂、赣剧等剧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婺源徽剧源于安徽徽剧,但又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变化而独立于安徽徽剧之外,其剧目通俗易懂,声腔艺术雅俗共赏,2006 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婺源徽剧研究丛书”是婺源徽剧整体研究的开创之作,全面系统地研究婺源徽剧历史、音乐和剧目,对婺源徽剧这种中国古老剧种的保存、传承、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也对中国戏曲文明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丛书共 3 卷,分别为《婺源徽剧史论》《婺源徽剧音乐》《婺源徽剧剧录》,从婺源徽剧音乐、婺源徽剧剧录、婺源徽剧发展历史三个方面对婺源徽剧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和研究,不仅为此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奠定了丰厚的资料基础,同时也以原创力作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图书
  • 青藏高原地处世界第三极,这里天空湛蓝,雪山神圣,民风淳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特殊的高原环境孕育了与之相符的人类生活与生产方式。在藏族传统文献中,各类乐谱文献极为丰富,如藏传佛教各流派的“央移”,藏族宫廷音乐的文字谱,及民间堆谐中的“工尺谱”等,完全具备集成性出版条件,且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书广泛搜集整理了上述藏族传统相关音乐文献,精选集成六卷,内容涉及音乐基础理论、各教派唱诵仪轨文、唱诵音乐的节奏与唱法,包含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三大类组,属珍贵的藏文古籍传统音乐资料,是一项极有历史文化价值与音乐学术价值的工作成果。

    图书
  • 本书是宜黄戏在新时代下的一次深入研究成果,共包含10辑,共计曲谱165首、曲牌55个、打击乐(锣鼓)27个共247段音乐曲谱类资料遗存,同时详细介绍了宜黄戏的起源与发展情况,细数目前可以收集的整理的曲谱资源,回顾了从清代年以来宜黄戏的流变,具有抢救性、传承性和保护性。

    图书
  • 太谷秧歌发端于五代十国,兴盛于明清时期,以其曲调优美、通俗易懂、短小精悍、朗朗上口而流行于以太谷为中心的山西省中部一带,久唱不衰,世代相传,2008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山西最具代表性的民间音乐形式之一。《太谷秧歌传统曲谱》是目前国内第一部较全面介绍太谷秧歌音乐基础知识和曲谱的综合图书,对秧歌类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太谷秧歌音乐基础知识,主要讲述太谷秧歌的历史发展渊源,以及太谷秧歌的音乐唱腔、锣鼓经等内容;下篇为太谷秧歌传统曲谱,包括438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经典曲谱。《太谷秧歌传统曲谱》采用简谱和五线谱两种记谱方式呈现,收录了太谷秧歌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代表性曲目,以及同一曲目的多个演唱版本,为其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保障,有助于提高和维护区域音乐文化的社会地位,创造良好的山西音乐文化发展生态环境,为民间音乐资源的永续发展提供了一条不竭的发展之路。

    图书
  • 《十四家川派传谱精选》旨在继承发扬川派琴学,观其琴曲发展演变的流变情行,以非物文化承传保护为出发,展示川派琴学的历史壮丽和现实的非物学术价值,体现了传承定律、宗源与再生,囊括了川派古琴艺术的精华所在,寄托包容了川派琴艺之地域灵魂。本书收录川派琴谱凡十四家四十一部,选谱本着以下原则,一是选成谱历史久远之谱,二是选影响面广之谱,三是选有传承意义之谱。在曲目辑录过程中,力求把川派琴谱中最具价值的曲谱收录进来,也为求把川派琴谱在发展过程中的“流”与“变”的形态展示出来,以期供琴友操缦研习、琴家研究借鉴。

    图书
  • 西安鼓乐,也称长安古乐。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安(古长安)及周边地区的民间大型鼓乐。2005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书是对南集贤西村乐社原掌门人田中禾先生手抄曲谱的整理和加工,既有乐谱也有鼓谱,包括南词十首、北词八套、坐乐前扎子两套等大型套曲,以及鼓段、擂鼓、耍曲等小型乐曲,以此记录、保存这些珍贵音乐资料,为西安鼓乐的保护与传承做出努力。

    图书
  • 秦腔,别称梆子腔,中国西北地区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秦腔优秀剧目曲谱选》(上下卷)是一部收录秦腔优秀经典剧目曲谱的精选集。由国家二级演奏员肖振东整理、改编、再创作,共收录 20 个全本戏、25 个折子戏。本书所选剧目都是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秦腔本戏、折子戏,曲谱多为陕、甘地区著名秦腔艺术家的唱腔记录。全书 45部剧目,均收录了完整的唱词和曲谱,对秦腔戏曲音乐的标准化和普及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为秦腔曲谱的发展变化提供了宝贵资料,具有一定的传承和保护价值。可以为广大戏曲爱好者、专业秦腔工作者和文化事业工作者提供学习与借鉴。

    图书
  • 本书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汉乐、广东汉剧、客家山歌的原始材料,如历史文献、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示范性成果等为研究对象,追根溯源,分门别类地介绍其涵盖类型、表演方式、唱腔特点、名剧选段等,并通过讲述各传承人的经历,展现他们如何多渠道抢救濒临失传的文化,逐步实现从民间自发保护与传承,到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日益复兴的目标,做到古为今用,“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不断促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图书
  • 本项目共3卷,分《西藏传统歌舞艺术乐谱集(囊玛)》《西藏传统歌舞艺术乐谱集(堆谐)》《西藏传统歌舞艺术乐谱集(卡尔鲁)》,主要包括“堆谐”“卡尔乐舞”和“朗玛”的乐谱。“堆谐”起源于13世纪初叶,据不同的地域传播特点,使“堆谐”分为南北派两大不同的风格,即“洛谐”和“强谐”,“洛谐”主要在定日和聂拉木一带流传,而“强谐”主要在昂仁和拉孜一带流传。“卡尔乐舞”有供品如云的乐舞之意,简称供云乐舞。它不仅在宫廷中流传,在民间也有各种不同版本。“朗玛”藏语意为“内庭歌”或“内室乐”,是藏族民间歌舞音乐之一,是藏族民间歌舞发展到较高层次的歌、舞、乐三位一体的歌舞音乐艺术。本套书籍的出版有利于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传承与发扬。

    图书
  • 湖北小曲是湖北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由“汉滩小曲”和“天沔小曲”组成。汉滩小曲又称“汉口滩小曲”“外江小曲”,主要流行于湖北省内的汉口、沙市、宜昌等大中城市,以坐唱折子戏为主。天沔小曲也叫“内河小曲”,主要流行于汉水沿岸湖北省内的天门、潜江、沔阳、汉川等地的县镇及农村,以敲碟子演唱传统民间小调著称。1985 年,小曲作为地方曲种参加全国首届曲艺会演时,将汉滩、天沔小曲取名为湖北小曲。2008 年 6 月 7 日,湖北省武汉市申报的“湖北小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书共收录 150 首左右的原汁原味的湖北小曲曲目,全书采用简谱记谱法,分为上下两册,分为传统曲牌选录、传统曲目选录、新编曲目选录三个部分。

    图书
  • 《魏氏乐谱》是明末海商魏之琰将明代的一些乐曲传到日本后,由其四世孙魏皓对外传授并编辑出版的诗词乐谱,在日本有“魏氏乐”或“明乐”之称。《魏氏乐谱》中所收的明代乐曲,在国内已经失传,直到清末才由一些留日学生将个别乐曲传回国内。《<魏氏乐谱>凌云阁六卷本总谱全译》为《魏氏乐谱》的全译,对于明代遗音的还原有着重要意义,且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清代之前类似《魏氏乐谱》这样有板有眼的乐谱很稀少,所以本书填补了中国古代音乐史和乐律学研究的空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也会为音乐学术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图书
  • 《中国传统音乐考察报告》是目前关于第一代田野采风整理出版的最权威、最具学术价值的出版项目,被学界视为继《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集成》后的又一项浩大的考察记录中国民间音乐传承、见证民间音乐生态体系的重要工程。全书共收录20世纪50—60年代间音乐研究所采访、整理、编印的部分传统音乐考察报告及音响资料,纸稿共计40册、音响资料共计1170条。由编委会结合采访年代、采访地点和乐种类别进行排序,整理为10卷。

    图书/音像
  • 《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研究》通过五个部分对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研究,第一次把民歌、器乐、歌舞、说唱与戏曲音乐中的多声部构成方式与表现形式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观照和研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乃至整个中国传统音乐的思维特征及其相应的形态特征,并与欧洲的音乐思维特征相比较进行对照研究。

    图书/音像
  • 《礼俗之间——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丛书》集合中国音乐史、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学等音乐学界各研究领域学者,以礼、俗之间“打通”为研究视角,从本体、制度、功能等多个维度,通过基于历史文献、田野作业等多种专题性研究,对中国音乐文化史进行全方位深入探讨,形成一系列创新性学术成果。

    图书
  • 《中国传统乐目家族——同名曲牌乐谱辑录》项目对中国不同区域多个乐目家族传承至今的10支曲牌及变体进行乐谱辑录“历时性”搜集、整理、推广和研究,不仅有艺人们保存古谱的原样存在,亦有经艺人们口传后由学者们将其记录和整理的成果,反映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样貌。地域涉及国内许多省、市、自治区,囊括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多个品种,如民歌、说唱、戏曲、器乐等等。

    图书
  • 《中国古琴谱集》共30册,汇集历代流传古琴书籍222种,包括一些罕见的古琴资料,是目前为止收集古琴资料最为齐全的书籍,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历史文献材料。每部琴书前都有编者撰写的简介,介绍谱本内容、曲谱的来龙去脉和编著者。本书是学习和研究古琴文化的必备书籍。

    图书